心理咨询案例(一) ——自卑与怯场
心理咨询案例(一)
自卑与怯场
每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任何人看见。——马克?吐温
小刘是大一女生,性格文静、内向。来咨询时,显得很腼腆。
她说,其实早就想来咨询,但一直放不开,不敢来。最近,心里那种不好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总是挥之不去,终于前来咨询。
“怎么说呢,我内心有种很深的自卑感,我紧紧地捂着它,不让别人知道。但越是这样,自己越觉得苦恼。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差劲?”
“别把事情看得太严重。其实,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自卑感。”
“我怎么看不出来?我看别人都比我强。”
“你觉得别人都看出你很自卑吗?”
“这,我没想过。要真那样,就太可怕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觉,它藏在每个人的自己的心里。每个人都有对自身的评价,但结论不同。有的人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坦然承认自身的优势和缺点,这是自信;有的人自已夸大自己,对自己持过高的评价,这是自大;有的人则贬低自
己,对自身持过低的评价,这是自卑。
可是,我没有故意贬低自己,我是实实在在觉得自己不行。”
“对任何对象的衡量和评价,都有一个尺度的标准,或参照物。你拿什么当参照物?”
“……这倒没有仔细考虑过。”
评价的本质是比较。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通常进行两类比较:一是拿现实的自己跟理想的、目标中的自己比;二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和理想中的境界、形象比,现实的自己总有差距,因此有远大理想的人,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志大才疏,容易产生一定的自卑感。而和别人比,也往往片面的。人类有一种天性,在群体生活和交往中,总是有意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而将平庸和短处留在私下的场合。对别人来说,在一般交往中,就只能看到其展示出来的一面,即优势和长处,而看不到其另一面。这好比天上的月亮,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其光明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总不转过来给我们看。每个人对自己知晓的总比别人多,拿自己的总体和别人的优势(我们以为这就是别人的总体)比,难免产生自卑感。总之,无论与理想比还是和别人比,都容易产生自卑感。而大多数人都会人这种比较,因此自卑感的存在是普遍的。
而且,自卑并非只是坏事。适度的自卑感会催人奋发,使人努力去追求卓越,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更加完善的境界。心理学家阿德勒称之为补偿和超越,并认为这是人格成长的基本方式。那些没什么理想、安于现状、自满自得的人,那此自以为谁都强的人,也许没有自卑感,但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努力,难再提高。当然,过度的自卑也不好,它会使人丧失信心,放弃努力,陷入停滞。
“我大概就有这种过度的自卑。我总是缺乏自信,做事很胆小,和人交往时常常怯场。很多事情就这样放弃了。事后总是很不甘心,很遗憾,也很自责。”
“是否越新的环境,越陌生的场合,越易怯场呢?”
“是的,我和熟悉、要好的人在一起,还是很谈得来的。”
“怯场是有所感虑。能否自已分析一下,当时顾虑什么呢?”
“怕做不好,被人笑话;有时是担心做不到理想的那么好,更害怕失败,就干脆不做了。我觉得,要做就做好,否则不如不做。”
“很多事情你没有经验,怎么能一做就完美呢?”
越没有经验,越易怯场。而越是怯场,越不敢去尝试和表现,就越不可能积累经验。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循环,只有迈出尝试这一步。因为经验不可能先于尝试而得到。对小刘来说,不敢尝试,是由于没有信心,由于内心深处的自卑。那么,她的自卑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我也说不清楚。小时候,我的家境不太好,好像老有人欺负我们。我一方面挺害怕,另一方面又挺要强,心里想;现在不行,将来一定要比你们都厉害。我总是很谨慎,做事力求完美,无可挑剔。也许,我太理想化了,以致老觉得自己不行。”
有理想本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想。过分完美和绝对的要求,会使人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很大压力,对小刘来说,她的理想的形成中带有某种被迫的、应激的因素,这就更糟。本来,理想是为了使人生更美好,某种理想如果成为不堪承受的心理负担,那到底要这理想干吗呢?
此外,对自己、别人的看法也是小刘自卑的原因。童年时期的阴影,使她老觉得别人都很厉害,而自己是弱者。尽管她自己及其生活的环境都变了很多,但过去的认知习惯还影响着她。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热。但既然自卑源于不适当的比较,而它又基于不全面的认知态度,那就可以通过改变对已对人的认识,来调整自卑这种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自己并非处处不如人,别人也绝非处处都好。不应当拿自己的短处和所有人的长处综合起来比。自己不可能比所有人都强,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很不错了。
“看来,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重要。”
“是啊。就像人类对地球的看法一样,要没有‘地球是圆的’这一看法,哥伦布还发现不了新大陆呢。”
我也努力去发现自己心灵的新大陆吧。”小刘笑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