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者在红花品质形成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裴瑾教授和陈江副教授团队在红花品质形成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Genome-wide screen and 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OGT1 participat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safflower flavonoid glycosides”为题,于11月1日发表在《Horticulture Research》(中科院1区,top期刊)。学院博士研究生鲜彬为第一作者,裴瑾、陈江为共同通讯作者,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为唯一单位。该成果是在该团队去年红花基因组及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成果(DOI: 10.1093/hr/uhad197)基础上的又一突破。
红花为活血散瘀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曾有使用记载,至今已有 1800 余年。红花黄酮苷类化合物,如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具有抗炎、抗凝血、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在治疗动脉硬化和脑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是红花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尽管这类黄酮糖苷生理活性受到广泛重视,其在红花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机制,尤其是糖基化反应的具体路径,仍未完全揭示。
研究首先在红花全基因组范围内对羟化酶基因和糖基化酶基因进行了筛选和序列分析,包括进化聚类、蛋白结构及调控元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在羟化酶基因和糖基化酶表达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以及激素(MeJA)处理后,根据表达模式与黄酮代谢成分的联合分析,筛选到一个重要的糖基转移酶基因——OGT1。研究同时对OGT1的功能进行了验证。通过烟草侵染体系和原核表达系统实验,OGT1被证明能催化多种类黄酮底物的糖基化。进一步研究发现,OGT1还能与黄酮类底物的7-OH位点结合,催化糖基转移反应促进黄酮苷的生成。研究也对OGT1开展了分子对接实验,为红花品质形成分子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开展基于关键基因开展多态性分析的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思路也为其他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4039,82404792)、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技计划(2021YFYZ001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团队与人才培养计划(ZYCXTD-D-202209)、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NSFSC0660,2023NSFSC1770)、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杏林学者”人才提升计划(TCMQJJ2023010,QJRC2021011)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hr/article/11/12/uhae261/7758660?login=true
(供稿: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裴瑾、陈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