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生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发表最新成果
近期,我院2020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汪俊(论文第一作者,导师:俸家富主任技师)在肾细胞患者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tudy on potential 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by serum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based on UPLC-MS/MS》为题发表于《Frontiers in Physiology》杂志(影响因子4.755)。
肾细胞癌(RCC)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至今仍没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辅助其诊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RCC患者标志物的发现,然而,基于血清非靶向代谢学技术来发现RCC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还不多。因此,这项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健康受试者、良性肾肿瘤患者和RCC患者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三组受试者的血清代谢谱有显著差异(图1)。进一步对代谢物进行鉴定,发现在正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910种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917种代谢物。以变量投影重要度>1.0,变化倍数>1.2或<5/6和P<0.05标准对鉴定出的代谢物进行筛选,RCC组和BKT组间选择得到64种差异代谢物,RCC组和HC组间选择得到241种差异代谢物。用ROC分析评价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性能(图2),选取AUC≥0.8的代谢物作为RCC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最终发现4种诊断性能较高的可能用于RC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即3-β-D-Galactosyl-sn-glycerol、γ-Aminobutyryl-lysine、LPC19:2和7,8-Dihydroneopterin。另外,通过通路分析发现,RCC患者可能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甘油脂代谢途径、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途径、半乳糖代谢途径以及叶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改变(图3)。综上所述,这项研究结果可能为RCC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图1. 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置换检验分析
注:HC组、BKT组和RCC组在ESI+模式(A)和ESI-模式(B)的PLS-DA得分。ESI+模式(C)和ESI-模式(D)下HC组、BKT组和RCC组置换检验。
图2. 候选生物标志物的ROC分析
图3. 所筛选差异标志物的代谢通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