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

养生首重“修德”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1 16:59:34 浏览次数: 【字体:

老师非常重视“修德”对养生的重要作用,甚至将其放在养生首位,因此,老师主编的历版养生学教材中,均将精神养生列为养生方法之首,而修德又列于精神养生之首,且在教材中对相关内容给予了充分表述。

明代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也”。道德修养从古至今都是“君子”的不懈追求。《礼记?中庸》说“大德必得其寿”,《黄帝内经太素》所说:“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也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唐代孙思邈明确指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即道德高尚的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神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生理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得以健康长寿;道德败坏,纵使服食丹药,也无济于事。因此,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诸子各家都将养性修德列为摄生首务。

养生,古时贤者常称为“养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养性主要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性善好施,乐于助人,则可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求,,有利于维持脏腑阴阳的协调与平衡,维护其身心健康。所以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惟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

(一)养生以修德为首务

老师认为养生以修德为首务,要仁德常驻,爱心永存。善念发于“仁心”,发于恻隐之心。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孟子则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道德修养,长存仁爱之心,乐于助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古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则心神安宁,有利于健康长寿。要乐善好施,豁达开朗,长期保持精神宁静怡悦的状态而能健康长寿。

作为医者,老师提出“不善养生,难为大医”。“大医”一词出自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篇,“大医”非止时医之“名医”“神医”,而以德之厚薄决定术用之善恶,医理医术至深至精,医风医德至诚至善,缺一不可,乃为“大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所为,是性命攸关之事,是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维护健康,唯有养生。当代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自古以案,大众对中医形象的认识大都鹤发童颜,一副“寿者相”,当代“国医大师”的评选标准中重要的一条也是“医龄50年以上”,自身的身体健康,乃至寿数的绵长,有时会成为患者判断中医诊疗水平高低的准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就要求中医学子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必须不断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提升健康形象,为医者若自身健康不保,何来“大医”。因此,对中医养生的学习与实践,当从学生时代起,一直贯穿于中医从业者的一生之中,古今名医欲成其“大”,必有高寿。皆因命久才能学久;善养才能艺长;保身才能医人;形健才能服人;寿长才能名扬。

故老师在《不善养生,难为大医》一文中写道“欲为大医者,必当先保己身,正养生之心态、究养生之学术、行养生之实践,终得健康之身心,同时精求医道,爱己及人,发“拯黎元于仁寿”之心,乃至兼济天下,积累功业,不觉间大医成矣!切不可轻忽养生,崇饰其末。

(二)适者得寿

养生需顺应环境,“适者得寿”。“适”即适合,符合,《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便有“适我愿兮”之语。“适者得寿”说明养生以“适”为大前提,即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且时常保持身心舒泰,方可健康长寿,这与传统文化的中“和”“顺”思想相一致,亦可称之为其在养生中的体现和运用。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家亦有“道法自然”之谓。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天人一体”“天人相应”,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顺应自然的地理、气候特点而施养。

养生之“适”尚需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层次、社会交往等。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社会对人的影响从人出生时就已存在并发生作用,有时甚至超过自然因素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无论先贵后卑,或者先富后贫,都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剧烈变化而使人心志凄怆,情怀悒郁,进而导致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即应保持精神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愉悦,故养生者应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阔的胸襟看世界,注意“养慎”,守持“适”之养生大法,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方可健康长寿。

(该文根据老师2003年至今主编的历版养生学类国家规划教材中相关内容对比梳理、修改总结而成)


终审:马烈光工作室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