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临证医案之脾胃系疾病(五)
朱某,男,49岁,于2020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工作原因,用餐不规律,时饥时饱而出现食少纳差,食后胃脘胀满,外院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用药不详。近1周进食海鲜后胃脘胀满加重,遂求诊于老师。现症见胃脘嘈杂,胀满不舒,面色浮黄,纳少倦怠,心烦少寐,时有嗳气,大便稀溏,黏稠不爽,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
诊断:痞证。
辨证:脾虚气滞,湿阻泄泻。
治法: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处方:香砂六君子加减。
药物:香附15g,砂仁(后下)10g,人参15g,茯苓20g,炒白术20g,炙甘草6g,黄连3g,陈皮15g,木香10g,鸡内金粉(冲服)6g,黄芪30g,紫苏梗(后下)15g,藿香(后下)15g,五味子10g。6剂,水煎服。老师嘱其食饮规律清淡,忌过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之品。
2020年8月27日二诊:患者诉尽剂后胃胀胃痛已不明显,睡眠较前改善,但仍觉心中烦躁,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遂加栀子10g,淡豆豉10g,其他药物不变,水煎服,继服6剂,煎服法及医嘱同前。
其后随访,患者诉症状基本消失,故未再次就诊。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普济方·虚劳心腹痞满》:“夫虚劳之人,气弱血虚,荣卫不足,复为寒邪所乘,食饮入胃,不能传化,停积于内,故中气痞塞,胃胀不通,故心腹痞满也。”对痞证的病因病机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明代李中梓《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则强调湿邪为患。
本案患者平素用餐不规律,时饥时饱,致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转输失常;加之长夏季节,湿邪为患阻遏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失职,以致水谷不化,清浊相干,气逆于上则嗳气,迫于下则下利泻泄,而发为本病。正如《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之意。患者又居住成都,地处盆地,常以湿邪为患,故治疗中老师注重化湿行气,方中用木香、紫苏梗、藿香、砂仁行气化湿;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黄芪、五味子补虚安神;鸡内金运脾消食,收效甚佳。二诊患者诸症好转,但觉心中烦躁,在原方基础上加栀子、淡豆豉,即栀子豉汤,甚合《伤寒论》“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之意。
脾胃诸病,三分治七分养,老师每诊均属患者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以少食多餐,清淡营养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