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

藏羌彝特色民族医药创新研究所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02 15: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概况

1. 紧密围绕民族药学局级重点学科优势研究方向

西部区域作为民族医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在四川省境内拥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是国家“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域。

研究所的成立,围绕民族药学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特色民族药有效性评价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立足四川省的特色优势(藏羌彝民族药的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服务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突出藏羌彝民族药的研究与开发)、面向全国的重点学科建设(突出系统生物学、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等新方法与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SCI文章、国家发明专利、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建设等标志性成果,藏羌彝特色民族药医院制剂、创新药物、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等开发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 长期合作基础形成的研究集体

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是在长期的民族药学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研究集体,具有稳定、极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研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藏药"勇哇西汤"调控DN 血管内皮网络稳态的配伍机制研究》(批准号81473427)有本中心研究团队的赖先荣、范刚、杜蕾蕾、邝婷婷等4人参加,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整理专著《中国民族药辞典》有赖先荣、尹鸿翔、张静、邝婷婷、俞佳等5人参加,如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编的《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有赖先荣、范刚、尹鸿翔、张静、杜蕾蕾、邝婷婷等6人参加,通过合作研究形成了创新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研究集体。

3. 拥有扎实的工作基础与研究能力

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工作基础扎实,均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研究经历,其中赖先荣(面上项目3项)、尹鸿翔(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范刚(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张静(青年科学基金1项)、杜蕾蕾(青年科学基金1项)、邝婷婷(青年科学基金1项)、陈蓉(青年科学基金1项)、俞佳(青年科学基金1项),研究药物均为藏羌彝特色民族药品种(小檗皮、小檗花、重楼、蔓菁、沙棘、红景天、藏红花、铁棒锤、美花筋骨草、川木香等品种)。

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年轻而又活力,平均年龄为34.9岁,研究生学历比例高(87.5%),拥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拥有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理事1人,拥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羌医药分会副会长1人、科研分会副秘书长1人、科研分会理事3人、教育研究分会理事4人、药用资源分会理事4人,拥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分会理事3人、中药保健品分会理事1人,拥有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1人。

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已与西藏甘露藏药集团、西藏宇拓健康品、西藏彩轮藏药集团、西藏藏药股份、西藏奇正藏药集团、重庆太极集团、九寨沟天然药业集团、科创药业集团、好医生药业集团等业内知名企业开展了前期合作及研究。

近年来,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已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编出版专著《彝族医算书》,编委出版《中国民族药辞典》《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羌族医药》等,已发表SCI论文12篇,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4. 依托单位具有扎实的研究平台和优越的实验条件

研究所建设依托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民族医药学院,拥有民族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四川省重点学科、国家发改委藏药固体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资源综合评价三级科研实验室、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西部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拥有承担各级重大科技任务能力的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

因此,研究所的建设依托民族医药学院,围绕民族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三,以加强学科建设为目标,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中、长期研究方向、目标和任务,有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保证研究工作的进行,符合《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动态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二、“藏羌彝走廊”与特色民族医药研究

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拥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疗效独特,为民族地区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1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与创新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是民族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在长期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是人们在养生保健、抗疾治病的实践中的结晶,其作为民族医药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国家民委、文化部也明确提出:“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名录及数据库。”

藏羌彝特色民族药创新研究所充分利用区域内“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件,引入民族植物学、医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献学等多学科方法,开展以藏医药为主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传承、民族医药口碑医学的收集发掘整理、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医药旅游文化发展研究等研究内容。重点开展南派藏医药古籍文献的保护及抢救性发掘,整理藏医药经典藏文古籍珍善本,创新性地开展南派藏医药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等研究,同时,对四川境内主要的彝医药、羌医药文献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与总结。

以四川特有的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为主线,研究所俞佳团队采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医学人类学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文献调查等方法,研究了藏、彝、羌三个民族医药文化交流和本质特点,以推动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与传承,探索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与社会的适应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团队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民族医药发掘整理与学术传承研究(2017YFC17039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数据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16ZDA238)等十余项,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GIS和语义发掘的高原病藏医古籍文献诊疗知识可视化发现研究,批准号:81803851”及相关部省级课题。研究发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如何有效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就成为了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2特色藏药小檗皮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目前社会环境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特别是膳食不合理、缺乏体育活动、烟酒成瘾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人群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上升,这些都是引发糖尿病上升的危险因素。同时,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藏族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流行率较低,可能的原因包括:较低的体质指数、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特殊的饮食习惯以及高海拔地区生活等,还包括临床应用卓有疗效的藏药及其制剂。

藏医认为“隆”、“赤巴”、“培根”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是相互制衡的,维持这三者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这正常的代谢活动,只要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盛衰就会引起另外两者因素的衰盛。糖尿病及其系列并发症,均属于藏医学“京尼萨库病”的范畴,“京尼”意为尿频、尿消,“萨库”意为消耗体能的混浊之液,即小便频繁、尿液混浊、消耗体能是该病的本质特征,因此糖尿病及其系列并发症属于消耗性疾病,促进消耗、会减少“培根”(寒性和水),从而失去对“赤巴”的制衡作用,所以会增加赤巴的作用(热性和火),“培根”的减少和“赤巴”的增加导致了“隆”的功能紊乱,使得机体或组织的原本减少的“培根”越发减少,而原本增盛的“赤巴”越发增盛。三种因素的不平衡越发严重,推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

特色藏药小檗皮(刺红珠),味苦、涩,性凉,“解毒”、“利目”,主要用于除赤巴增盛之热,临床常以其水煎煮浸膏(小檗膏)入药,是藏医治疗“赤巴病”、“京尼萨库病”的要药,研究所赖先荣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藏药吉尔巴调控DR血管内皮功能稳态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批准号:81173360”、“整合序贯代谢与代谢组学的藏药小檗膏口服防治DR的组分协同研究,批准号:81774007”对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上已经有了可靠地药理学的证据,明显改善了两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明显降低了血糖水平、蛋白表达水平。

3、特色藏药沙棘膏与急性肺损伤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就病程阶段而言,急性肺损伤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阶段;就病因而言,可能由多种对肺部产生直接或间接损伤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触发。作为较常见的临床危重症,病死率可达30-40%,若伴有脓毒症则病死率高达70-90%。迄今为止, 急性肺损伤并无特效的防治措施,临床上主要以支持性治疗为主,但机械通气在改善病人氧合状态的同时,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过度的机械通气所形成的机械张力本身就可以导致肺部炎症,是引发肺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沙棘和沙棘膏在藏医药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藏医典籍《四部医典》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沙棘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指出用沙棘有“汤、散、丸、膏、酥、灰、酒”等7种剂型。沙棘膏可单用,“以沙棘适量,煎煮浓缩为膏,主治咳嗽”,也可配方服用,“对于痰进肺管之肺痈,可用沙棘五味上引痰”。《晶珠本草》记载“沙棘膏治肺病,破穿培根和血转化一切痞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沙棘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缺氧耐受性,增加肺动脉环的舒张,显著降低低氧引起的血管渗透性。

研究所杜蕾蕾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双位点微透析-代谢组学的沙棘膏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81503361”,对沙棘膏预防肺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代谢组学研究,已证明沙棘膏能够显著改善动物模型的体重损失和肺组织病理学损伤,降低肺组织含水量、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沙棘膏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活性密切相关。

4、特色彝药狭叶重楼

重楼为著名彝药品牌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也是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品种。我国分布有19种重楼属植物,民族药资源调查中发现,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狭叶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stenophylla Franch当地各民族的习用药材,其干燥根茎被凉山彝族称为麻补(彝语音[1]。当地彝医认为,麻补可消皮肤疔疮癣痈,能止外伤瘀肿流血[2];另外还具有攻坚化积、清肿散瘀、活血定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癌症,其疗效确切,用法独特。显然狭叶重楼因其疗效确切,被凉山彝族群众口碑相传,沿用至今,值得深入研究开发。特别是当前肿瘤治疗中放、化疗手段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从民族民间传统医药中寻求活性显著、毒副作用较小的替代药物成为研究热点因此麻补在彝医治疗妇科癌症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更加值得重视为了阐明麻补止血活性、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促进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质量的科学评价。研究所尹鸿翔团队麻补止血活性、抗肿瘤活性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8157354581001606霍英东教育基金(批准号12104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批准号20095132120004)、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校基金(批准号ZRMS201245的陆续支持下通过植物化学和民族药药理学研究,揭示了C27甾体皂苷类成分PSH麻补止血活性物质基础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其发挥止血活性的重要途径,从而阐明了麻补作为彝医止血药物的科学性,为其深入开发及药材质量的合理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发现麻补”所含有的C27甾体皂苷类成分PS可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其细胞毒性机理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对多种人正常组织细胞无明显毒性,从而揭示了麻补的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和用药安全性,阐明了其作为彝医治疗妇科癌症药物的科学性,为深入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又基于民族药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麻补的野生资源普查、生药学研究等工作,为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新的依据。上述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民族药重楼的品种及质量评价”(201703-07 MYA-32),成为创新研究所在彝药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又一代表性成果。

5、特色藏药蔓菁多糖防治高原缺氧脑损伤研究

高原环境低氧是高原脑水肿脑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极易受到损伤,其中皮层、海马、脑干是最易受损伤区域。高原脑水肿主要病理原因是低氧诱导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丧失、以及各种免疫因子、炎症因子等机制共同作用下促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引起脑实质渗透压升高,水分大量进入而导致脑肿胀。因此,血脑屏障改变是HAC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成分,而免疫因子、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变化能引起血脑屏障损伤,致使通透性发生改变。

藏医药在防治高原性疾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蔓菁藏药名为“妞玛”,通称“蔓菁”、“圆根”(或“芫根”),在国内广泛种植。据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记载,蔓菁味甘性温,具清热解毒、滋补增氧的功能,主治身体虚弱等病症。其块根“祛风、生‘赤巴’、滋补、解毒,治‘培根病’、‘龙病’、虚弱;种子解毒,治各种食物中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菁能提高人体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增强实验动物的抗疲劳作用,延长实验动物常压及低压耐缺氧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的存活时间,显示蔓菁精制多糖具有抗高原缺氧。

研究所邝婷婷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脑保护的藏药蔓菁抗高原缺氧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81403187”,对蔓菁多糖预防脑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代谢组学研究,已证明蔓菁多糖能够显著蔓菁多糖能改善急性低压缺氧引起小鼠脑损伤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减少脑神经细胞的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控HIF-1α通路有关密切相关。

6、特色藏药西红花的可视化快速基因检测方法

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是一种在复方藏药成方制剂中应用广泛的贵细药材,指标成分为藏红花素类(Crocin),但是该类成分还存在于栀子等药材,采用HPLC等化学分析方法难以确认复方成药制剂中藏红花投料的真实性,研究所陈蓉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PCR技术及G-qudruplex比色探针的藏成药中藏红花可视化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批准号:81403185”,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了藏红花药材及藏成药中西红花的可视化快速基因检测方法,仅从颜色变化就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使用藏红花,可以实现对药材粉末或者成药中原药材的定量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提供了一个可以同时对生物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其他领域。

7、基于DNA条形码和1H-NMR代谢组学多维多学科技术的特色民族品种鉴定及质量评价研究

藏药多基原现象十分突出,品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来源混杂、真伪难辨、严重制约药材的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制订、临床合理利用和新药开发。因此,在继承藏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对多基原藏药材的各基原物种进行甄别鉴定和质量评价,从而正本清源,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是推动藏药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内容。研究所范刚团队承担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3310814734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2)、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5132120012)等项目。创新性应用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1H-NMR代谢组学技术,从学术思想、研究思路及分析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复杂多基原藏药品种鉴定、质量评价和化学分类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目前,建立了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藏药整体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控新方法,系统研究了藏药蒂达、小檗皮沙棘、红景天等不同品种或不同产地样品间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差异,建立了质量整体评价方法,确定了优质品种药材。此外,充分发挥DNA条形码客观性强、准确性高的优势及1H-NMR代谢组学体现整体性、可定量评价的优势,二者互为补充,首次建立了一种分子与化学成分联合的藏药品种二维鉴定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藏药小檗皮、沙棘药材的品种鉴定。

8、基于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组学的民族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揭示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是其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促进藏药的质量控制和创新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所范刚团队承担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4370, 81274193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7ZA0158)等项目,结合民族传统用药知识和经验,以糖尿病、肝胆疾病、风湿病等疾病防治研究为重点,运用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宏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了特色藏药小檗皮防治糖尿病、壮药八味龙钻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藏药川西獐牙菜和甘青青兰保肝作用的有效性评价、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研究,重点建立了以肠道菌群介导-生物标志物调控为主的藏药药效物质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创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