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教研室于6月20日下午在B204举行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备课活动上,李涛、杜鹃、王其奇三位新任老师围绕“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这一章节展开教学展示。三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理论讲授准确,案例运用得当,语言表达生动,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风貌。
刘海军老师主要围绕导论进行说课,以“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三个问题着手。刘海军认为教学立意是教学目标的内在体现,对于教学活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初、高中历史课教学主题与时间段一致、内容相互重叠而影响学生抬头率这一难题,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提升教学立意上下功夫,摒弃传统的仅仅注重知识灌输的狭隘思维,实现“知识传授、理论教化、观念内化”教学目标的分层螺旋递进,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马飞围绕“精选教学内容:立足前沿研究、运用典型案例”进行了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涵盖了从1840年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180多年的历史,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点化浩瀚的卷轴,让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脉络清晰展现;如何穿越历史的迷雾,让学生深刻体悟我们党苦难与辉煌并存的奋斗历程;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代焦点、与教学重点实现有效互动,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前瞻性、创新性、独特性视角,寻求契合时代发展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故事。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要讲好故事,就需要立足前沿研究,在宏观叙事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案例。
随后,其他老师对说课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讨,各位老师一致认为应该理清“纲”与“要”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提出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于学生是否掌握教学重点,导论部分的教学重点为“两个了解”与“四个选择”的深刻内涵,可以“为什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个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真正培养政治强、思维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们从内容编排、课堂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各位老师倾囊相授,交流真诚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本次集体备课收获良多。
集体备课是相互切磋、相互提高的一个重要载体,此次集体备课围绕导论部分,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为新学期“纲要”课教学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供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编辑/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