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课程思政”
如何实施“课程思政”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没有“德”育,不能没有思想政治的内容。在课程中融入思政,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授课程是教书;思想政治教育才体现育人;课程是教人求“真”、求“美”,那么思政就是教人求“善”;课程思政,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人“真、善、美”的统一、“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是教学的“灵魂”。课程中无思政,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广大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程与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课程里有“思政内容”,学生不感觉到唐突;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因情感共鸣,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精雕细琢,做细做实,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课程思政的本领。首先,广大高校教师要关心时事政治,加强思政学习,养成阅读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的习惯,及时学习《学习强国》新推送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其次,要群策群力,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整合学工系统、教学系统课程思政资源,建立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由该班级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员责任区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混编协同团队,线上线下交流研讨学生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除了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团队,还应建立以专业课程为单位的专业课程组。该组负责研究制定专业课课程思政标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设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制订课程思政学期计划,制作课程思政课件,明确本门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组集体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程,还要备思政。思政内容要进专业课教案、进专业课课堂、进专业课考试卷、进学生头脑。学期末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分享与交流。
最后,高校还应积极实施“课程思政”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课程思政激励约束长态机制,统筹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划拨课程思政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的形式资助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强化课程思政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与培训力度,安排教师外出进行课程思政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实践锻炼,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入职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专业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随堂听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选树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建议修改相关评审标准,将课程思政成绩斐然,纳入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级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评审条件。此外,还要加强配套的教材思政建设,省(市)级重点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要融入思政内容,成为教材思政的精品。
(作者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9/349286.shtm?id=34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