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延安岁月 感受红色精神③
延安日记 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4月25日(星期四)
管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 莫然
16岁,是一个花一样的年纪,对于一个普通的少年来说,16岁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坐在明亮的教室中接受知识洗礼的时候。但在上世纪60、70年代,却有着这么一群人正处花季的少年毅然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来到生活艰苦的延安农村,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广袤的黄土大地。他们虽然经历了许多苦难,却也在这片土地收获了成长,他们爱上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百姓,更为重要的是,这片黄土大地让他们真正懂得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常思考,自己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又如何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今天的梁家河之行让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是要对人民有感情,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心上。于我来说,就是要“爱校如家、爱院如家”,要始终站在全院师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服务。其次是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每一个需求,作为一名学院党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我可能是和学院老师接触最多的人,很多工作也都看似琐碎平常,但不一定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是为人民服务,“事虽小,不为不成”,也许只是为老师电脑解决一次故障,也许只是对老师咨询进行一次答复,但只要能落在实处,用心服务,不轻视每一件小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体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二党支部书记 王雪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体制改革与教学压力,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民族医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邝婷婷
知青,是一代人的记忆。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向社会最基层的农村,艰苦奋斗,砥砺意志。北京知青杰出代表习近平在16岁时在梁家河村开始了他7年的知青插队岁月,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历经万难,收获了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而我们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难处时,也应该时时想起知青所经受的磨砺和艰难以及他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武装自己,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护理学院教工第三支部书记 彭正禄
参观了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生活,了解了一个特别的时代,看到了他们深厚的知青情结,在艰苦的岁月里渡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她们是时代的楷模!为共和国建设贡献了青春!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前面道路多艰难,也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多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更要为学生着想,为学院、为学生全身心服好务。
针推教工第七党支部书记 张伟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主席下乡的梁家河村。当年,习近平和当地的农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为解决这个困难,他因地制宜,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总书记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他带领村民打井,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梁家河精神激励我们党员坚定信念,增强党性,在工作、生活中要“实”字打头,以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实实在在的标准要求自己,也更加坚定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的决心。
药学院临床中药学系党支部书记 蒋淼
作为一名知青的子女,曾经听父母讲过一些特殊时期的故事,但对我来说那仍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今日有机会参观延安北京知青革命纪念馆和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村,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似乎还存有当年的余温,让我深入了解知青们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帮助和服务广大农民的事迹,同时也看到了偏远农村因为知青到来而带来的各种变化。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好的年代,更应当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内外之力,倾自己之能,做好本职工作,为学科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五官妇儿第一党支部书记 左渝陵
今天到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时待了7年的梁家河村学习。在上高速路前,培训学校专门安排了姚老师在车上进行了专题教学,让我们对习总这七年知青生活的背景和经历有了更多了解。到达梁家河村后,我们惊诧于当地干旱的气候,贫瘠的资源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作为知识青年的习近平总书记历尽艰苦,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当地群众一起住窑洞、睡土坑。他还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创办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
作为一名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方面把握口腔行业数字化、精准化的西医学科前沿,一方面扎实学好中医,将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切实有效的应用在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等中医有传统优势和良好疗效的病种中,扎扎实实地爱护好、服务好病人。最后,借用冯砚春的知青诗歌《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历》,稍作改动,与大家共勉:
上山下乡豪气盛,
奔赴农村不等闲。
走出医院进乡间,
中西服务挑两肩。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技药剂第四党支部书记 柯洪
今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参观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七年的梁家河村。多少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春种、夏锄、秋收、冬贮的农事活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磨炼中成长,在劳动中体验、收获、铸造了自己强健的体魄,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今天,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历史经验,一切从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怕艰难,勇往直前,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伟大中国梦!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机关第二总支第二党支部书记 王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曾经读过《梁家河》一书,在书中习近平讲述“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一直渴望走进延安,寻找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进了习总书记奋斗过的那片热土。
陕北黄土高坡,土地贫瘠,群众生活贫困。面对严酷的现实,知青们很快从豪情万丈或迷茫困惑中平静下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春种、夏锄、秋收、冬贮 的农活中,艰苦磨炼,茁壮成长。在延安这片红色的沃土上,知青们得到延安精神的洗礼。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他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去了梁家河,听了知青事迹后,深刻体会到任何工作必须真心实干,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真正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 施明毅
今天的延安红色精神之旅,来到了“有大学问”的梁家河——习近平七年艰苦知青生活的地方。在这片原本十分贫瘠、落后的黄土大地上,习总书记心系群众,真情投入,与乡亲们同吃住、共命运,挖水井、筑窑洞、修沼气池,克服层层困难,为人民干实事,这无疑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延安精神的鲜活体现。在那少吃少穿的艰苦岁月里,无数个深夜,简陋朴素的知青窑洞,煤油灯旁苦读的“好后生”,正凭借超乎一切的意志力,“大有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严于律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呢?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努力工作,为学生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 成词松
艳阳高照,和风徐微。走进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七年的梁家河村,眼前是八百里秦川沟壑纵横,三两间土窑依山而建。可以感知,当年艰辛。而今所见,乡村巨变。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和14名北京知青一起,沿着一条宽一米左右的破土路,徒步来到梁家河。在依旧艰苦的环境里,习近平总书每天晚上都会在一盏煤油灯下读书,经常读到深夜。很快,他成了村里的青年积极分子。197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1974年8月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先后建起了5座淤地大坝、磨房、代销店、缝纫社、铁业社,修通了本村至文安驿架子车路,还将沼气利用在陕西推广。短短数年,成绩斐然。“人因业绩赢得尊重”是曾经“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今天的学习,却对这句话的感触颇深。总书记以实际行动和成就,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实干兴邦。
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书记 秦玉花
今天来到习主席曾经当知青插队的梁家河村。现在看起来已经是像模像样的新农村了,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梁家河尘土飞扬,干燥贫瘠,交通不便利,生活在这里的乡亲、知青们过着多么艰辛贫困的生活。听了老师讲述总书记在这里生活磨炼的七年,以及后来梁家河村的变迁,真切体会到总书记的伟大而不凡。年纪轻轻的他扎根梁家河村后,带领着群众挖水井解决吃水问题,推广沼气解决山村里的燃料照明问题,用行动践行着“实干兴邦”。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担当,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药学院中药化学系党支部书记 方玉宇
知青岁月是我们父辈年轻时的事,看似遥远,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参观了习总书记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了更深入和深刻的认识。从一张张照片、一步步足迹都可以看出,他是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人们喜欢他、爱戴他,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群众工作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今,知识青年的范围更广了,需要另一层面上的“上山下乡”,即要走出象牙塔,要“接地气”,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社会。同时,作为党员,我们的心要系着群众,要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勇于奉献!工作中,要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脚踏实地、尽责奉献,在新的广阔天地实现“大有作为”,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西南特色中药资源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 谢晓芳
今天,怀着对“知青年代”的好奇心情参观了延安知青博物馆,了解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28000多名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渡过“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历程。广大知青在筋骨与意志的磨练中收获了信仰和理想,深刻了解了农村的困难与问题,同时也给延安人民带来了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长远影响。随后,经过近两个小时车程,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作为知青生活工作过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在主席生活过的地方,聆听了老师关于“知青”年代的历史产生背景和时代意义,了解了习总书记如何从不适应到融入百姓生活,想百姓所想,带动全村建沼气,凿井、开垦,解决了百姓生活基本问题,且在离开后的四十多年一直心系梁家河百姓。当听到这些事迹时,脑海时有浮现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知青年代的剧情,仿佛置身其中。我醉心于那个年代人的纯粹,信仰让他们精神富有,能克服来自自然、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困难,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克服困难,活出自己的人生。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自力更生、难苦奋斗“的精神,去克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做行业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