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子的怀思
岐黄学子的怀思
■撰写人/张发荣
我是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的校友、教师、医生,60多年的岐黄路,感受良多,下面略道个人学习中医的缘由、感悟与怀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的祖母、父亲、叔父、婶娘、姑姑等十来位亲人, 相继都因发热、咳嗽、咯血而病故,当时我们老家的邻里乡亲,类似其境遇者,连绵不断。这种病众称肺痨。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无钱可治,也无药可治,只能听天由命,坐以待毙。从小经历了病魔的肆虐,患者的痛苦,对亲人的无助, 幼小的心灵就点燃了学医的火种。
1957年高考,我们的考场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学院,该校校园方圆十里,绿树成荫,琼楼玉宇,错落有致,夜间灯火辉煌,是一座壮观美丽的学生城。
苍天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成都中医学院。在我兴致勃勃来到成都四道街成都中医学院报到时,发现学院和医院只有几幢一楼一底的小平房,礼堂是茅草房,礼堂后面是原始的烂泥塘。其范围之小,若有人大声说话或讴歌,可响彻全校。比我们中学小多了,与西南师范学院相比,更有天上人间之别了。此情此景,对我而言,却是坦然面对,无怨无悔。原因一是学医的愿望已心想事成, 二是家境贫苦,中医学院读书吃饭不要钱。
1958年,学校经过初春洗礼,迈开了发展的步伐,迁到了成都通惠门十二桥成都医士学校的旧校址,办学条件得到初步的改善,有一幢三层楼砖木结构教学楼,8幢一楼一底的家属员工宿舍,两条小溪夹道穿流的运动场,但学校办公室仍是茅草房。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又增建了一间阶梯教室和一小幢一楼一底的教学楼,有6~8间小教室。学校的南北西三面全是菜地农田。在这所具有田园风光的中医院校里,经过6年的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学、医疗、科 研工作。岁月如梭,60多年的时光东逝,但其间的史事情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特别学校老领导,如张华、许允安、张艺、龚锦文、彭和明、罗福基、侯占元、魏云祥等,他们以身作则,艰苦创业,为中医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成了学校 艰苦创业的传家宝和砥砺前行的动力。诸多岐黄恩师,如李斯炽、吴棹仙、邓绍先、蒲湘澄、卓雨农、陈达夫、凌一揆、彭履祥、宋鹭冰等名家的大医风范,慈祥师长的身影,讲经传道、诲人不倦的育才形象,至今还印在我们的心里,指引杏林学子在医海扬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2013年暑假,我们年级同学在青城山开了同学会,当年63届同学计有63位,由于因事因病等原因,到会者不到一半。大家见面,兴高采烈,谈及学校往事,有如钱塘江浪潮,滔滔不绝,千言万语,汇聚成核心的主题:世事沧桑,国家巨变;杏林儿女,功德流芳。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发展,我们学校也由小鸡变凤凰了,学校有十二桥老校区、温江主校区等,也有具有相当规模的附属医院,跨入新时代一流中医药高校的行列。
抚今追昔,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无不感慨万千。词曰:
沁园春?成中医旧貌新颜颂
杏苑逢春,学府新篇,绽放曙光。忆初生幼凤,蜗居小巷;起飞喜鹊,落脚平房。周甲春秋,空前盛况,林立高楼聚栋梁。医林茂,喜风滋雨润,硕果盈筐。
中医源远流长,重实践频频谱彩章。赞岐黄宝典,继承精义;扁张巨著,光大流芳。斯炽达夫,群贤后继,时代精英正领航。征程起,已扬帆世界,永放光芒。
而我们杏林学子,同全国中华儿女一样,把青春献给了新时代。现在大家欣喜相逢,苍苍的白发,布满皱纹的面庞,迟缓的步履,真切的眼神, 折射出了沧桑岁月的记忆,渗透着对母校摇篮成中医的深情。大家感叹不已,为当年报考中医专业的选择感到欣慰;为济世活人誉满人间而自豪!歌曰:
咏都江堰青城山同学会(七律)
展翅分飞五十年,金秋幸会古城间。
回眸岁月晴还雨,饱览河山沧变田。
怀抱忠贞滋热土,情倾仁术润医园。
今朝情景长相忆,期盼来春谱续篇。
感恩,尊敬的母校!怀思,亲爱的校友!
撰写人简介:
张发荣,男,196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并留校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晋升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 省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多年,擅长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等疾病。主持、主研部省级科研课题1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独撰、主编、合编中医学术著作14部。2014年获中华中医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成 就奖;2016年获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名中医。曾应邀前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作学术交流、讲学, 长期兼任美国俄勒冈东方医学院博士班客座教授,被该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