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往事︱教育部重点学科——耳鼻喉科成立始末
教育部重点学科——耳鼻喉科成立始末
■撰写人/熊大经
1965年我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从此开始了我的从医之路。进校一年后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其间虽然零零碎碎,上上停停地上过一阵子课,更 多的是靠自己“偷偷摸摸”地找机会读书、背书。我也实在无心在这样的环境 里虚度年华,只好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趁大家还在睡觉时,轻脚轻手地起床,拿 一本书到外面田地里背书,当时学校周围都是农田。《金匮要略》就是在那时 背完了,这些经典文献至今仍影响着我。
在这段时期,全国各高校既不招收学生,也无学生从学校里毕业,大量的 学生沉积于学校。当时,全国其他本科院校学制是4~5年,而中医院校学制都 是6年,并且是免学费的。由于学制6年,当时学校沉积了 1966级、1967级、 1968级、1969级、197。级、1971级几个年级,这些学生都没有分配出去。后 来陆陆续续将1966级、1967级、1968级学生分配走了,学校就剩下1969级、 1970级、1971三个年级。我们本该1971年毕业,也于1970年提前毕业分配了。 提前拿工资,比起那些师兄师姐,算是幸运的,真是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我 们算是1970年毕业,从此,也从1971级改叫1970级了。
毕业后我留校了,分配在针灸科,算是分得很一般的科室。当时大家流传 一句话“金眼科,银妇科,最好还是搞内科”。由于不喜欢针灸科,就一天也 不去上班,赖在学校印刷厂帮学校教务处刻钢板。当时工农兵学员刚进校,没 有教材,学生进校后的所有教材,都要靠手工在钢板上刻制后再印刷。因为急用, 有的并没有装订,发给学生的是像当时的传单,一页一页的,大家戏称其为传 单教材。由于教材多,我在印刷厂待了1年多。
针灸科不断催我上班,可我对针灸这“尖端”学科实在提不起兴趣,找 各种理由不去见科室领导。后来得知针灸科的领导李伯宁老师将我作为培养对 象,准备送去上海进修神经内科,现在想来真是辜负了他一片好心。后来又给 工农兵学员补习文化课,就这样又赖了一年。针灸科老师抱怨,这熊大经是什 么人,一两年也不上班,财务科工作人员说,只见这人每月领工资,就是不见 这人上班。后来,我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想另外成立一个科室,避开针灸 科,于是就提出成立中医耳鼻喉科。
这真是炸开了! 一个从来未接触过这专科的年轻人,真是异想天开。我想 没有接触过这个专业可以到外面去进修学习。一打听,当时只有广州中医学院 有耳鼻喉科,于是提出要出去广州进修。到省外“进修”这可是天方夜谭,真 是白日做梦,一句话“不可能”!那些日子真像无头苍蝇,到处瞎碰,今天找 这个领导,明天又找那个院长。记得有一天到医院后找到当时分管医疗的副院长, 诚惶诚恐地将事情由来说了。也不知他是没听懂我的意思,或是根本就不愿意 听我这个无名小卒之“个人”事由,十分不情愿地说:这耳鼻喉科是一外科性 质的科室,你一个年轻人能行吗?我们医院眼科,好几位老师以前都是五官科的, 现在而今都只搞眼科了,你能行吗?要不你先去其他科打打杂,帮帮忙,这耳 鼻喉科你一个人无论如何是不行的。这话如同一盆冷水从头淋下,其心情可想 而知。随后他又说,目前巡回医疗缺人,你先下乡去做医疗吧。这样我又随眼 科林万和老师下乡去搞冠心病普查。两三个月的巡回医疗结束后,回到学校又 找医院、学校领导。这样经过软磨硬泡,学校侯校长终于同意派我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进修一年。
1973年进修回来后,怀着满腔热情,准备成立科室,又找到那个副院长。 他说:“我们医院房子非常紧张,哪里有房子给你开耳鼻喉科? ”我只好找各 种理由来说服他,什么耳鼻喉的重要性,一个医院没有耳鼻喉科是不完整的, 总之找了无数理由。每天这样磨呀磨呀,最后他也被我的执着弄得没办法,只 好说,只要你找到了房子就可以。这让我看到了曙光,于是在医院里到处找房子。 当时,附属医院在四道街,门诊就二层小楼,总共可供作诊断室的房子可能也 就15间左右,内科、妇科、眼科就基本占完了整个门诊楼,要找一间空房子谈何容易。我每天就在门诊楼转悠,看哪一间房子白天没有人用。终于看见一 间堆满了破旧家具的房子,如获至宝,这样就名正言顺地开始了耳鼻喉科的筹备工作。我是又当搬运工,又当泥瓦工,又当电工,首先搬走这些破旧家具, 粉刷墙壁,垒洗手台,接电线安电灯,找诊断桌椅。好在我在广州进修时已 经将门诊必要的日常常用的器械买好了,从库房将器械领出来就可以开始门 诊了。
开诊那天也没有选什么黄道吉日,准备工作做完了就开诊。怀着忐忑不安 的心情,开始了我耳鼻喉科医师生涯,同时我们成都中医学院,从此也有耳鼻喉科了。当时全国有中医耳鼻喉科的中医院校,也仅有我们和广州中医学院。 想来也挺自豪的,当时仅27岁的我,为我们成都中医学院填补了一个空白。至 今我还记得,开诊的第一天就挂了18个号,以后每天病人逐渐增多,一般不少于2个号,想来这辈子还从未坐过冷板凳。
当时我们四川成都鼻腔疾病特别多,每天大部分病人都是鼻科疾病。而且 很多患者症状都大致相似,而我开的处方也大致相同。此时就萌发了弄一个现 成的、方便服用的院内制剂的想法。当时的院内制剂申请也很简单,写一个处方, 让药房相关专家审一下,责任自负。于是我就将先父之“吉雷开窍汤”根据鼻 科临床症状加减化裁,拟了一处方共14味药,让药房加工成口服液,也就是后来成为国内中西医鼻科临床一线用药、每年生产2个多亿的“鼻窦炎口服液”“鼻 渊舒口服液”。这使我院耳鼻喉科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74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要编撰《中医大辞典》。由于眼科陈达夫老先生的威望,决定五官科编撰内容由我院承担,我们耳鼻喉科刚成立一年多, 就承担如此重大的编撰大型工具书的任务,对于不满30岁的我,其压力是可想 而知的。我只有付出比别人多5倍、10倍的努力,跑了国内16家图书馆,手 抄卡片4万余张。经过近5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初稿。写书过程非常严谨,初稿完成后要经过院内审、省内审、全国本学科专家审、全国各学科专家审多道 程序。
1979年,国家又组织全国专家编撰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其中的《现代医学》卷和《中国传统医学》卷是举全国中西医之力编撰的工 具书,内容涵盖中西各科。由于有编撰《中医大辞典》之先例,我又作为副 主编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耳鼻喉科分卷的编撰。之后 又参与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证候、治 法)耳鼻喉部分之编写工作。由于我校参与了国家这些大型工具书和中医国 家标准的编写,加之我们科又研制出国内知名的鼻科临床一线药“鼻窦炎口 服液” “鼻渊舒口服液”,因而我校耳鼻喉科顺理成章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撰写人简介:
熊大经,男,1946年12月生,重庆人,毕业于必赢体育app下载,必赢体育,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计委首 席专家,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 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内首个中医耳鼻咽喉科 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发改委 药品价格评审中心核心专家。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 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副会长,中国中西 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研制的“鼻渊舒口服液” 等用于临床近50年。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 目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厅局级奖励5项, 主编《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十二五”“十三五”全国规划教材,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9部。